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西省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意见

各市教育局、财政局,各高等职业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服务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需要,对接我省传统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六新”突破,按照科教强省、人才强省的新要求,从2021年起,利用5年时间打造200个左右品牌专业,建设250个左右高水平实训基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原则

  ——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坚持扶优扶强。支持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基础条件优良的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优先发展,积累并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标准先行。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标准落地,提高标准的运用意识和能力,加大执行标准的力度。

  二、重点任务

  (一)品牌专业

  1.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结合专业优势与特色,根据国家、省、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产业结构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入行业企业,聚集合作企业,分析产业发展,完成专业调研报告,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列出岗位能力清单,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鼓励职业学校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3.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遴选优质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推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改革。发挥标准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教师实践、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创新基地,协同开展课题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合作开发岗位规范、质量标准、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改革试点,探索组建产业学院。组建或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4.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实施教师改革,按照“四有”标准和“六要”要求,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职业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落实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双师”素质。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名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健全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

  5.推进教材教法改革

  加强教材研究和建设,追踪行业技术前沿,紧跟产业发展,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1+X”证书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引用企业真实案例,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一体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加大国家规划教材和学校自主开发的优质教材使用率。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与学新格局,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推动“课堂革命”。

  6.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及行业企业标准,购置与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流程、设备水平同步的实训设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开发实训项目,加强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建设数字化教室、虚拟工厂、虚拟车间等。

  7.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搭建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服务、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大力开展企业一线员工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社区工作者培训、退役军人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助推全民技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培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二)高水平实训基地

  1.系统规划基地建设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要求,创新建设理念,拓宽建设路径,做实建设举措,系统设计建设方案。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优化课程标准,整合实训资源,校企共同对实训基地的场所、功能、设备、规模、环境等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技能实训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及行业企业标准,购置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且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数量充足的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围绕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能考评等需求,开发实训项目,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传承现代工业文明,融入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鼓励合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

  3.建设虚拟仿真基地

  鼓励职业学校依托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实习实训教学中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特殊难题,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改革传统教学手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搭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配置虚拟仿真设备,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开发实训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方式。鼓励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联合体,实现优质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持续应用。

  4.创新实训运营模式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拓展实训基地功能,重点提升“实训+”“创新+”“产业+”“鉴定+”“竞赛+”等功能,推动开放共享,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加强绩效考核,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基地服务贡献度。

  三、申报条件

  (一)定位准确。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全省或各地产业布局契合度高。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基础优良。连续招生3年以上,在校生保持一定规模,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高。基础设施良好,经费投入有保障。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建有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有较强社会影响力。重视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在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科研项目专利、社会培训等方面,具有多项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组织保障。各学校要高度重视项目申报与建设工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和工作组,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和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建设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资金管理。品牌专业专项资金用于设备购置、升级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费用不超过总额的50%,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费用不超过专项资金总额的5%。高水平实训基地专项资金只可用于设备购置、升级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建设,其他建设任务所需经费自筹解决。学校主办方要根据项目建设实际予以支持。民办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经费由举办者自筹。

  (三)检查验收。品牌专业和高水平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期均为2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制订资金管理办法和验收标准,组织事中监督指导和事后质量验收,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的项目予以认定。对检查或验收不合格的学校,将终止立项和经费支持,并根据情节轻重,暂停该校1-3年内其他省级项目的申报资格。



  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省财政厅

  2021年2月7日


温馨提示:政策随时变化,请注意申报时间

拨打助企热线

免费获取一对一政策申报建议服务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 【科小申报】认定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3万元
    奖励3万元关于我们详情 资质认定关于我们详情
    立即自评
  • 【忻州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关于我们详情
    立即自评
  • 【长治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省级20万元关于我们详情 市级10万元关于我们详情
    立即自评

客服电话

固定电话:

手机号码:130 9907 7097 139 3512 8636

微信客服

公众号

在线QQ

QQ咨询

需求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