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商务厅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印发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26年)的通知

晋商招〔2024〕119号

省现代医药产业链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管委会,各市现代医药产业链牵头单位,阳泉市、临汾市商务局,各“链上”企业:

为夯实我省现代医药产业链基础,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根据省链长办《关于研究制定省级重点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行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晋链长办字〔2024〕3号)要求,制定《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26年)》,现予以印发,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西省商务厅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9月2日

(此件主动公开)

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2026年)

现代医药产业链涵盖医药研发、药用原辅包材生产、药品生产、医疗器械生产、大健康保健产品生产、药品流通物流、医疗服务、医药教育文旅等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编制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加快形成医药新质生产力,推进医药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医药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医药领域三产融合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1.产业政策环境优势明显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以来,先后发布实施《“健康山西2030”规划纲要》《山西省中医药条例》《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方案》《山西省“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山西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5年)》《生物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山西省“十四五”药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山西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指南》《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方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产业政策环境,有助于促进现代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体系核心竞争力。

2.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1)中药材生产

山西是全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素有“北药宝库”之称。截至2023年底,建立了恒山、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晋南边山丘陵区5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60万亩(其中野生抚育280万亩),产地初加工市场主体400余家,药材总产量66万吨,年种植产值125.5亿元。

(2)原辅包材生产

截至2023年底,全省生产原料药企业36家,克拉维酸钾、头孢类、青霉素等五类原料药的产能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出口到印度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省生产有空心胶囊、药用淀粉、药用糊精等药用辅料,其中空心胶囊已成为全国第一、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胶囊生产基地。

(3)药品生产

截至2023年底,全省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66家,占全国1.96%,其中化学药生产企业100家,中成药生产企业7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8家,特殊药品生产企业24家,医用气体生产企业28家。

(4)医疗器械生产

截至2023年底,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6家,占全国1.23%,其中一类备案凭证企业140家,仅二类许可证企业245家,仅三类许可证企业3家,同时生产二、三类许可证企业8家。

(5)保健食品生产

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2家,保健食品种类共114种,其中,软胶囊16种、硬胶囊18种、片剂57种、粉剂6种、颗粒2种、口服液5种、醋剂3种、酒剂4种、饮料3种。

(6)医药流通

截至2023年底,全省药品经营企业18039家,占全国2.62%,其中批发企业339家;总部连锁企业103家,门店数量7863家,零售企业9734家,连锁率44.68%。全省仅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4135家,仅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3675家。全省有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2家,药品批发企业开展网络经营93家,其中83家企业入驻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药品零售企业开展网络经营5617家,其中5530家企业入驻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

3.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现

截至2023年底,我省已构建起覆盖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医药教育体系,有医药相关专业博士授权点的高校4所,培养医药相关专业硕士生的院校8所,开设医药专业的本科学府9所,对接医药产业链发展的高职高专院校12所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2所,共同构筑起医药人才培养基石。

4.产业链作用初显成效

依托现有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和自身资源禀赋,以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目标,聚力推进现代医药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省商务厅会同省工信厅搭建了“制药原材料—医药研发—医药制造”链条发展平台,确定了13个开发区为现代医药重点承接地;遴选了3家“链主”企业、11家“链核”企业、102家“链上”企业,构建了“链主”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链主”企业充分发挥在产业链协作配套中的主导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本地协作配套率不断提高,链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向好,截至2023年底,全省现代医药产业链累计营收306.9亿元,同比增长11.3%,高于营收目标增速(8.8%)2.5个百分点。

5.产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截至2023年底,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2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库项目1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个,入选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1个、国家中药产业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库4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4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23个。建设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重点实验室25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省“揭榜挂帅”重大专项2项、外聘专家工作室50个;发布了省级现代医药产业链强链工程14项。

2019—2023年,全省申报化药1类新药4个、化药改良型新药3个、化药3类121个、化药4类111个,进口注册13个、化药补充申请364个,中药补充申请208项,生物制品补充申请5个;中药6.1类新药柴归颗粒获得临床批件。

(二)主要问题

1.现代医药产业链亟待完善

(1)中药材产业

全省道地药材特别是“十大晋药”,具有量大质优的禀赋优势。然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中药材生长发育规律和对环境条件要求研究少,机械化程度低,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品种选繁育相对落后、产地加工规模较小、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程度低,中药材林下种植刚刚起步。

(2)药用原辅包材产业

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审评与药品制剂的审评关联,有助于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高,以及高端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有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少、环保和能耗压力大等问题,应对市场竞争风险能力弱。

(3)医药制造产业

制剂生产龙头企业少,链上企业普遍规模小。品规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结构不甚合理、生产成本高、产值效益低,独家产品优势未能充分彰显,应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能力和多元化竞争格局能力不足。产业集中度低,技术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缺乏,品牌建设不力,新药开发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尚需提高。

(4)医疗器械产业

全省医疗器械区域性布局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太原、运城、临汾。企业规模小,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同质化严重,产值低,应对多元化竞争市场风险能力弱。高端技术人员缺乏,研发能力较差,急需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整合企业产品结构,发挥锦波生物龙头企业效应,带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5)中药大健康产业  

保健产品起步旺、发展势头好,但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研发人才缺乏,资金投入少,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全省大枣、核桃、黄芪、党参、沙棘、连翘、苦参、艾叶等丰富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不够。产品针对性弱、与文化旅游结合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信认度不足,消费者认知度不高,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市场渠道拓展不够,市场占有率低。

(6)医药流通产业

以传统的零售药店供给模式为主,零售药店连锁率仅为44.68%,远低于全国平均值57.81%,与2025年国家要求实现药品零售企业连锁率接近7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应对新零售精细化运营模式能力不足。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网点布局与区域发展不相适应。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有待完善。医药流通骨干企业少,批零一体化协同运作不够,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药房、“互联网+药品流通”、“网订店送”等新形态、新模式发展不够充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2.医药教育文旅有待发展

全省医药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的高端人才少,服务产业发展作用突显不够。医药院校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针对产业发展培养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够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未能解决。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挖掘宣传不够,与旅游的结合缺乏深层次的规划和设计。中医药融入旅游的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品融入中医药元素少,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存在旅游产品和中医药文化产品同质化现象。

(三)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药产业链发展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现代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有利于推动现代医药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着现代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迈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医药产业链协同快速高质量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现代医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为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研发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健康产品,健全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布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 的业态模式,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医疗服务和健康养生的迫切需求。

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医疗器械、第三方医药物流等业务,推动多业态协同联动,强化业务一体化管理成为新模式。药品批发企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开展医院院内物流管理、智慧后勤、创新支付、云仓后台服务支持等供应链服务,开设新特药输注中心、建设“医+药”健康服务平台,为医疗机构提供多场景、多模式的专业化服务成为新趋势。药品零售企业连锁率提高,企业围绕患者和消费者健康需求,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供多元健康服务成为新常态。药品流通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B2B、B2C、C2C、O2O市场模式加速创新,网络销售管理趋于规范,研制定制化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大众对健康关注度的持续提高,对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现代医药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挖掘医药元素、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加强跨学科合作以及拓展国际视野、实现医药与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培养服务区域性专业技术人才,打造现代医药产业新高地,促进三产深度融合提供了机遇,成为拉动现代医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推进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的“四链融合”。以推行“链长制”为抓手,以壮大“链上”企业为依托,以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现代医药产业链健康发展,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实现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以持续优化医药产业领域营商环境和完善产业链条为着力点,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提高整体竞争力,推动现代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山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不断提升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人民群众在医药产业链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的原则。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医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医药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

3.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环保理念贯穿到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低碳生产。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碳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药品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

4.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推动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源头上把控原材料质量,确保产业链各环节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控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药产品和健康服务。

5.坚持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和协作,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布局,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产品规范生产、流通高效顺畅、健康服务优质提升、医药教育文化高度融入,增强产业链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主要发展目标

中药材生产进一步规范,中药材质量显著提高;医药制造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药用原辅包材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的规模实现显著发展,为医药制造业提供坚实支撑;医药流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形成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促进全省现代医药产业链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力争到2026年,我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链上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全省医药产业链实现年营收660亿元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中药材质量提升

对山西道地药材及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植物,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建设省级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省级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开展道地药材品种选育研究。优化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布局,按照“六统一”“一追溯”要求,开展中药材农机、农艺配套的种植模式研究,加强中药材生态种(养)植(殖)、仿野生栽培、林下种植、野生抚育技术模式等集成推广,建立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GAP实施,开展道地药材GAP符合性评估工作,提升中药材质量和种植效益。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改进传统种植模式,推动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能力,推进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探索中药材与饮片加工一体化,扶持中药材产地加工“链主”企业。培育一批中药材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强镇和现代中药材产业园,争取国家中药材特优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等项目支持,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值160亿元。

专栏1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   

1.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圃3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1个。

2.中药材种植规模。依据中药材适宜产区引导种植道地药材,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600万亩,产量80万吨。

3.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持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补齐主要道地药材种植机械化短板,研发适用于黄芪、党参、远志等药材的播种机械、除草机械、采收机械、加工机械。

4.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建设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00万亩,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研究。

5.中药材品种选育。选育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5个,主要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培育中药材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

6.中药材产地加工。建设安全规范的智能化、现代化中药材加工基地,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能力,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过程。

7.中药材品牌宣传。持续开展“十大晋药”中药材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8.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地、农场、合作社等相关人员进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培训,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二)推进医药制造产业提质增效

1.促进原辅包材持续增长

优化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的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完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拓宽原料药、药用辅料、药用包材下游产品,开拓国际合作路径,聚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龙头引领,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重点产品,推动产业链企业原辅包材关联性,确保原料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2.推进中药饮片质量提升

挖掘和传承道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推进先进设备和工艺应用,建立饮片生产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饮片生产全过程,提升饮片精深加工水平。积极探索开展晋产道地药材与饮片生产一体化,引导企业错位发展,推进减能增效、品质提升、品牌化发展。

3.加快中药制剂产业提档升级

支持企业开展优势产品的二次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制药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注射剂等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中药制药的绿色发展。支持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支持企业开展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能耗和排放。做强做精做细“山西名药”“山西精品”。

4.打造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新高地

充分发挥省级技术改造、数字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企业加快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之外的其他剂型产品的一致性评价,消除同品种质量差异。全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体系。

5.推进兽药产业高端化发展

鼓励兽药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企业兼并联合,规避产品同质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引导企业严格按照GMP要求开展兽药规范化生产。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兽药研究,特别是中兽药研发,强化产品检验监测,保障兽药产品的质量安全。

6.激活院内制剂活力

开展全省医院院内制剂的推广使用调研,进行院内制剂的前期评估、制剂研发、注册备案、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研究,鼓励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传承创新发展“孵化器”作用,探索构建“名医—名方—名药”的中药创新发展路径,将院内制剂纳入省内医保品种。

专栏2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工程

1.技术创新。加强微球制剂、长效缓控释、多颗粒系统、合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开展抗体偶联药物、多肽偶联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等研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制,院内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成药二次开发。

2.龙头带动。支持国药威奇达对接下游、开发国际高端市场,力争突破克拉维酸钾混粉1600吨、青霉素无中间体及原料药9000吨。

3.产品研发。支持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瞄准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企业现状,开展新型化学原料药、混合型药用辅料和药用包材研究,推进药品与原辅包材的关联性研究。支持企业开展原辅料研究、备案登记与制剂品种关联审评。

4.平台建设。搭建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制造平台,汇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方智慧和资源,加快新药研发进程,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研发成功率。搭建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效率。

5.新品推进。推进1.1类新药柴归颗粒、国家1类新药糖尿病肾病、SY-005注射液、口服幽门螺杆菌基因工程活菌载体苗、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与干扰素α-2b融合蛋白等新药研究。

6.产业链韧性。强化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完善“四链整合”,充分发挥链主协同带动作用,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有效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实施“政府+链主+园区”招商,加强重点项目调度管理,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料药生产基地,推动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项目。

7.规模效益。支持医药规模适度发展,支持有重大潜在产值贡献、对产业带动性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行业影响力高的医药企业、医药产品健康发展,破解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瓶颈。

8.品牌打造。持续推进“山西名药”“山西精品”的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引导企业由“山西产品向山西名品转变”“由山西名品向名品山西转变”。

9.名企打造。引导企业强化校企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仪器,开展中药制剂二次性开发、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影响力。

10.兽药增效。支持兽药企业整合和科研投入,扩大兽药生产规模,减少同质化现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和产业链。

11.开发院内制剂。将符合条件的院内制剂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行院内制剂研发,探索临床研发的新路径,加快中药新药研发进程。

12.海外市场培育。搭建企业走出海外市场的平台,明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产品,制定有效海外市场拓展策略,优化产品和市场运营方式,使符合国际标准的优秀产品先行落地。

13.队伍建设。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培训,推进员工终身学习。针对制药产业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组织相关鉴定中心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制药企业职称晋级评审制度,鼓励企业员工职称晋级。

7.增强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力

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差异化、特色化的医疗器械产品,赋能医疗器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对医疗器械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要求。以龙头骨干锦波生物为依托,以A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新材料规模化生产为抓手,大力发展合成生物产业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拓展生物新材料应用场景,多方共力,打造山西医疗器械品牌。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和产业化研究。加快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专栏3  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工程

1.提质效益。支持锦波生物开展功能蛋白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引导Ⅰ类产品、Ⅱ类产品的生产企业淘汰低质产品;支持中小型企业进行产品升级转型,开发大众需求具有市场潜力的家用医疗器械。

2.品牌打造。打造山西医疗器械品牌,开展品牌宣传。

3.产业增值。支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业链集群高质量发展。

4.队伍建设。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培训,推进员工终身学习。针对医疗器械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组织相关鉴定中心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医疗器械企业职称晋级评审制度,鼓励企业员工职称晋级。

(三)推动中药大健康产品快速发展

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优秀杰出人才,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药食同源中药资源、旅游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针对性开发保健作用的功能食品、日化用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并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科普宣传,推动中药保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栏4  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

1.产业布局。整合全省科研、教育、文化、旅游等资源,结合小杂粮优势资源,针对大众健康需求,开发适用于日常生活、旅游购置、节假日出行、走亲访友的中药保健产品。

2.研发产品。支持校企合作,引导有实力的食品企业进行转型,研发以大枣、核桃、沙棘、黄芪、党参、山楂、酸枣仁、桃仁、地黄等为原辅料的保健食品或中药特色食品。支持中药制药生产企业、药用辅包材生产企业、日化品企业,开展连翘、苦参、皂角等日用产品开发研究,延伸中药产业链。

3.队伍建设。加强对员工中医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服务能力的提升培训,推进员工终身学习。

(四)做活医药流通贸易

1.加强中药材及饮片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中药材产地准出管理、市场准入管理衔接,加强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平台建设,构建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布局自中药材的采收加工、仓储、质量检测、追溯体系、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到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一体化的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推进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规格、信息编码、仓储物流等行业标准化,搭建省级道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协同交易。

2.促进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一体化发展

在药品批发企业持续完善城乡供应网络、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零售药店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寻求合作伙伴,强强联合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集合体,增强竞争力,降低“两票制”及带量集采等制度改革下的风险。

3.推进医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支持龙头物流企业,加快医药流通体系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联网等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已有的物流资源,依据合理的服务范围,统筹规划布局医药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构建山区及偏远农村区域的小型药品直销渠道网络,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协同发展、安全便利的医药流通体系,解决医药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瓶颈,实现对零售直销渠道的全网覆盖。

4.促进医药电子商务业规范化发展

推动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与升级,推进“互联网+医药物流”“互联网+药品流通”,促进企业“上线上云上平台”,提升药学服务能力。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融合发展,发展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药房等新形态,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零售新模式,引导线上线下规范发展。

专栏5  医药流通贸易产业发展工程

1.产业布局。依据地市级现有医药流通贸易资源分布,合理布局全省批发、零售、物流企业,打造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医+药”流通贸易港,促进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一体化。

2.推进中药材及饮片线上线下协同交易。对全省道地药材及饮片制定线上交易规格等级,完善平台建设,建立企业准出管理、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由省内线上线下交易拓展到省外,并借助“一带一路”开拓国外市场。

3.发挥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作用。规范全省2个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运行,指导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开展网络经营,推进“互联网+医药物流”“互联网+药品流通”,促进企业“上线上云上平台”,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零售新模式。

4.推进医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小型药品直销渠道网络,解决医药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瓶颈。

5.稳步增收。支持药品流通企业重组,推进零售药店连锁率实现70%,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群。

6.队伍建设。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培训,特别是针对B2B、B2C、C2C、O2O等模式,以提升员工药学服务能力,推进员工终身学习。针对医药流通物流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组织相关鉴定中心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医药流通物流企业职称晋级评审制度,鼓励企业员工职称晋级。

(五)推动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1.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力争新增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青年)、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在国内业界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开展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等项目,加大优秀青年中医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紧扣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发展需求,加速学科专业结构的精准调整与优化,深入实施‘三教改革’,深化博士生、硕士生在高层次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上的培育,同时强化本科生在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上的双重提升,全方位促进高职与中职教育办学能力与育人质量的精进,共筑高质量教育体系。

2.讲好三晋中医药故事

通过各种媒体、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中医药科普基地,讲好“三晋”中医药文化、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企名药等故事。让承载着三晋深厚文化底蕴的更多名药名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融合中医药文化于三晋旅游

在全省旅游景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中医药科普基地,将三晋丰富的中医药非遗资源、中医养生、中药传统技艺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大众直观感受三晋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强身健体的文化魅力。

专栏6  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

1.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建设中医学专业博士点1个、中药相关专业博士点1个,针对全省现代医药产业链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要,订制式或定单式进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中高职生培养。

2.中医药旅游。在具有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地市县,结合已有的旅游景点,增设中医药文化科普、中医药养生服务项目、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销售中医药产品,助力山西中医药强省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链长制”的协调作用,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针对医药产业链发展政策,吸引和扶持医药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发展。围绕产业链发展,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引导发展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优势企业、重点项目、重要环节、重大成果聚集。根据全省制药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接轨全国市场、国际市场的好思路、好举措,引导制药企业转型发展。

(二)财政金融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链培育激励方案》,发挥财政资金对我省现代医药产业链培育的引导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新药研发、仿制药一次性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国家重大项目等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医药产业链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多样化的融资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构建多方参与、全程支持的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各地市设立由政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企业化运作、专业精准扶持的医药产业基金,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海内外优质项目落地、优势企业上市、创新型企业发展等支持。

(三)科技创新支持

鼓励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合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新药研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创新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建设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四)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医药产业人才来晋发展,并建立激励机制,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鼓励高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加强医药产业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大批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医药产业人才。

(五)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医药企业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护医药企业创新成果。鼓励医药企业在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集聚区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医药产业链协同发展。


医药产业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专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生态环境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9)、《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6〕97号)、《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对《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从《规划》的产业门类看,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低碳发展、降低能耗和排放、提升品质。现代医药产业链主要包括药用原辅料生产、医药制造、医药流通等产业,加快医药产业链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对我省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医药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潜力大、对环境保护要求严,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处理方法,并不断引进和创新环保技术,提升污染防治水平。现代制药企业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GB 37823(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3(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6(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5(提取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7(生物工程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8(混装制剂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4(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开展原辅料生产、药品生产。发展医药产业可推进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生产和可持续生产。

从功能定位看,山西省医药产业链构建相对完善,涵盖了制药原料、医药研发和医药制造等多个环节,有助于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山西省打造的现代医药三大产业集群,成为我省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省医药产业的优化,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山西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的实施,医药企业不断引入环保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推动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制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从山西省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看,《规划》提出的现代医药产业链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可管可控的。近年来,我省《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加强了对水资源、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已建立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构建了包括大气、水、土壤、辐射环境监测在内的全方位监测网络,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加强了对医药制造过程中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影响监测,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使得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总之,现代医药产业链发展紧紧围绕我省产业发展、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三线一单”一般性原则基础上,提出现代医药产业链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评价结论认为,《规划》的目标、定位、发展重点等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规划布局应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建设项目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区域削减方案,有效预防和减轻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




                        该类型已订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拨打助企热线

免费获取一对一政策申报建议服务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 【科小申报】认定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3万元
    奖励3万元 资质认定
    立即评测
  • 【忻州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立即评测
  • 【长治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
    省级20万元 市级10万元
    立即评测

客服电话

固定电话:

手机号码:130 9907 7097 139 3512 8636

微信客服

公众号

在线QQ

QQ咨询

需求提交